著作權人:李林進旺 / 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碩士。
本篇所有內容,均受著作權法保護,應取得著作財產權人/單位同意授權,始得利用。
福仁宮的字姓組織─「十大公號」,由當地各大家族創設,除了負責祭祀外,也具有連繫同姓宗親的功能,並隨著各庄的仿效,使字姓輪值與神豬競賽流傳於大溪、復興及龍潭的各村庄。
大正年間福仁宮十大公號代表的身份,皆為各大家族的子孫,如:李家芬(1851-1939)為李金興家族後裔,李炳生之孫、李騰芳(1814-1879)之三子,日治初期曾任「祭祀業李金興公」管理人。
江次云(1857-1938)為江有源家族,江排呈三子,「祭祀公業江士香公」首任的管理人。
林維龍(1870-1942)為頭寮林登雲(1815-1888)的長孫,授佩紳章,曾任保正、保甲分局副局長、庄長。(註34)
張(廖)正龍(1858-?)為張(廖)朝晚家族,昭和二年(1927)福仁宮建醮,榮任爐主。 (註35)
黃希隆(1855-1929)為黃新興(官章開泰,1815-1893)之侄,光緒三年(1877)考取武秀才, 募建家廟、編修族譜, 熱心宗族事務。(註36-37)
呂建邦(1858-1948)是清末大嵙崁總理,為呂文選派下。可推知清末十大公號,即由這些日治中期的代表或其父輩所提倡。
日治末期,自光緒年間至日治初期搬遷到大溪的人士,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成為大溪的士紳階層,被推舉為各姓公號的代表,如:陳姓「金漳福」代表的「勝和」商號老闆陳水性(?-1974) 、戰後初期擔任林姓「金福昌」頭人的「全昌堂」漢藥行堂主林長春(1906-1967/林灶炎長子), 以及黃姓「永漳安」頭人的大溪鎮農會理事、福仁里里長黃伯輝(1910-1989/大目伯黃屋長子)。(註38-40)
這些代表,不僅是各大家族的長老,如:大正年間的李家芬、江次云;也是當地的士紳,有的是里長、民意代表等地方基層人士,如:李傳庚(曾任保正、戰後月眉里長)、江宗超(曾任大溪公學校訓導、大溪街助役)、黃茂炎(曾任大溪鎮民政課長);有的是醫師,如:林長春、簡長斌(大溪街公醫);有的是地主和各行各業的商人或兼數種身份,均為家族和地方上的「能人」(gâu-lâng),他們見多識廣,懂得祭祀禮數,在地方社會中具有號召力,善於籌辦活動,在其規劃與指揮下,才能順利向宗親收緣金、招集緣首分配各項工作,完成龐大的祭典活動。
福仁宮「十大公號」的祭典為「三獻禮」儀式,俗稱「行大禮」(kiânn-tuā-lé)。各姓為了福仁宮祭典與祭祖的需求,成立家班性質的「禮生班」,傳承三獻禮,是大溪的民俗特色,現今仍有李、江、簡、黃、呂等五姓擁有禮生班。
李金興家族的禮生團,昭和年間由大房李炳生派下的李訓祧(1902-?)創設。他日治時期曾赴台北,在《臺灣日報》做主筆, 並購得家禮書籍研究,習得三獻禮儀式,於昭和五年(1935)春祭祭祖時,使用三獻禮做為祭祖儀式,禮成後家族於李金興公厝前合影。(註42)
李訓祧訓練族中的小孩子學習三獻禮,組成「囝仔班」,他特意栽培嗓門好的李訓田,將三獻禮的程序傳給訓田,訓田再傳給其子李正傑(1941-)及族侄後斌。目前由李後斌擔任禮生團團長,全團共21人,除負責祭祀公業李金興一年三次的祭祖外,也接受公號或廟宇聘請。
成立於日治時期,為福仁宮祭典的需要行三獻禮,代代相傳,原為江士香、士根派下的家族組織,日治末期禁止拜拜,曾一度沒落,戰後又曾由江宗昌重新組織,附屬於大溪六桂宗親會,由江衍仁擔任班長。(註43)
戰後創設,李金興禮生團的李詩衍曾受聘來指導,民國五十年代,由住在粟仔園的簡阿炳向黃進富、黃為政父子學習,惟後來失去傳承。現今的簡姓禮生班,屬於大溪鎮簡姓宗親會,民國七十年代(1980年代)簡泗濱創設,現任班長簡勝輝。負責每年三月大溪鎮簡姓宗親會的祭祖、宗親喪禮家祭,與公號簡姓「福漳隆」值年的三獻禮,也接受其他廟宇、公號聘請。(註44)
為番仔寮黃溫感家族的黃進富所創。黃進富(1882-1968),其開臺祖黃溫感於乾隆三十六年(1771)自漳浦渡臺,溯大漢溪而上至番仔寮開墾。傳五世至進富,日治時期任大溪街協議員、保正,他與妹夫陳添吉,研究祭祀禮俗,深諳三獻禮內涵。福仁宮以前行三獻禮都是請他們去幫忙。
進富將祭拜禮俗,傳給其子黃為政(1902-1980)與孫黃睿和(1943-),黃睿和二十幾歲時,就在阿公與父親身邊學習,至今五十多年,不僅自編《家禮通書》彙整各種祭祀禮數,更於民國八十四年(1995)於大溪鎮黃姓宗親會開設家禮研究班、民國八十九年(2000)再於桃園縣黃姓宗親會開設禮儀講習班,樂於傳承禮俗、指導後進。 (註45)
往昔曾組織運作,附屬於大溪鎮高姜呂盧紀宗親會,之後沒有繼續傳承。現今的禮生班由呂理殷傳授。其家族為八德呂孟生派下,族中有一班禮生,他自民國七十年代,回八德和長輩學習三獻禮。約於民國九十七年(2008),三層福安宮輪值呂姓,當時的頭人獲呂姓宗親會會長的推薦,號招宗親學習排練,於該年三層福安宮呂姓公號值年祭典行三獻禮,福仁宮則到民國一○四年(2015)呂姓輪值,才由本班禮生行禮。(註46)
福仁宮原為大漢溪河東的大廟,據耆老口述,光緒年間,福仁宮的祭祀圈已擴及大溪(今日大溪區範圍,但不含客家人的南興庄和泉州人的中庄)、復興,與龍潭三坑仔, 透過《臺灣堡圖》套疊,推知當時的祭祀圈包括海山堡的大嵙崁街、月眉庄、石墩庄、永福庄、山豬湖庄、田心仔庄、三層庄、內柵庄、新溪州庄、舊溪州庄、粟仔園庄、缺仔庄,以及桃澗堡的埔頂庄、員樹林庄、番仔寮庄、三坑仔庄。(註47)
日治時期以後,各村庄陸續脫離福仁宮的字姓輪值,先是內柵、三層分別於大正九年(1920)、十四年(1925),改於該庄庄廟仿效福仁宮舉辦十大公號輪值祭典,由各姓輪番以豬羊祭祀,而阿姆坪的復興宮,最早也於日治時期在該庄輪值。
戰後,三坑仔(1948)、埔頂、番仔寮(1959),也分別於永福宮、仁和宮、瑞源宮舉辦自己的字姓輪值。最後民國六、七十年代,缺仔、烏塗窟(永福里)也改於該庄永安宮、龍山寺舉行輪值(參考下表)。
為何各庄陸續獨立於自己的庄舉辦字姓輪值呢?採訪耆老則有好幾種不同的說法:大溪河西地區的耆老表示:因各庄建廟後,就改在各庄祭祀; 缺仔(大溪區瑞興里)的說法是大溪街上街道、廟埕太窄,大家都去的話,神豬沒地方排,所以才改在自己的村廟永安宮舉辦輪值祭典; 埔頂方面則是說,埔頂本來沒有字姓輪值的祭典,因為大溪方面覺得負擔太重,所以戰後福仁宮十姓公號的代表邀請埔頂人士一同參加福仁宮的字姓輪值,但埔頂人認為仁和宮是祖廟,不願參加分香子廟的祭典,所以才在仁和宮創立自己的字姓輪值。(註48-50)
Sangren(桑高仁)則認為,隨著各庄人口成長,經濟繁榮,各庄的自我意識形成,也希望自己的庄頭也能像大溪街的祭典那樣熱鬧,再加上需從各庄將豬公、祭品搬運至大溪街上,相當麻煩, 因此各庄改在自己的庄頭另組字姓組織,就近於庄廟舉辦仿效福仁宮十大公號輪值主神慶典。(註51)
從輪值的姓氏與順序來看,番仔寮瑞源宮、埔頂仁和宮、員樹林三元宮、復興福興宮及烏塗窟龍山寺等五間寺廟的輪值次序,皆仿照福仁宮的「一李、二江、三林、四簡、五張廖、六黃、七呂、八王游、九陳、什姓」,但因村莊太小,某些姓氏只有幾戶人家參與而已。
依循福仁宮原有次序,從而增添、改換該庄姓氏的,有缺仔永安宮、百吉復興宮、三民東興宮,其中缺仔永安宮於第一年李姓多加了邱姓、第二年江姓增添了蕭姓、第八年王、游姓輪值年份則另加上曾姓,張、廖、簡姓則併為同一年輪值,改第五年由吳姓主祭,可見缺仔以吳姓較為大宗。
仍保持公號稱呼的,則有番仔寮瑞源宮、內柵永安宮、三層福安宮,這些廟大都是日本時代就已成立字姓輪值,因此保持傳統,如內柵的大什姓「復源隆」、三層的李邱「金福興」。
按該庄姓氏,自設字姓輪值次序的廟,包括三坑仔永福宮、內柵永安宮、三層福安宮,都是很早就於該庄「著姓」,因此一改舊有的次序,配合該庄姓氏組成,如內柵以簡姓為大宗,派下很多,因此簡姓按不同派下分別輪值三年,簡姓的「新記」、「華泰」派下值一年,「日盛」值一年,散簡也值一年;李姓也分「東邊李」和「西邊李」。
大溪自清代以來,陸續有李、江、林、張廖、黃、呂等各姓氏入墾,隨著土地開拓,與清末茶、樟的出口,各大家族均從中而致富,再經由科舉、捐納與軍功,成為地方士紳,參與地方事務,形成望族大姓,是清代大嵙崁地方社會的重要社群。
作為大嵙崁溪河東大廟的福仁宮自嘉慶年間創建以來,就由這些漳籍各大姓家族所支持,集資組織「福仁季十八份」等十餘個神明會,負責福仁宮開漳聖王和諸神的祭典,以開漳聖王、媽祖,作為漳州認同,藉由祭祀聯繫漳州籍的鄉親。
嘉慶年間以來,北台灣分籍械鬥熾盛,大嵙崁皆以漳州為認同,與泉人、客家人發生衝突;同治、光緒年間,區分祖籍的械鬥已漸歇,隨著大溪各大家族發展為巨室,競相購置田產,可能因開墾衝突,而引發姓氏、家族間的互鬥,或許如此,當時的士紳便以姓氏區分輪值開漳聖王祭典,藉由舉辦祭典的成果和賽會,化武鬥為文鬥,弭干戈於無形。加上開漳聖王靈感保佑大嵙崁,因此各姓氏陸續於光緒年間成立字姓組織─「公號」,並以「福」、「漳」、「閩」等代表福建、漳州的字詞為名,由各姓大家族所主導,組織同姓的宗親出資,藉放貸生息,增益資金,以輪值祭典,依序由「一李、二江、三林、四簡、五張廖、六黃、七呂、八王游、九陳、什(雜)姓」輪值,稱為「著姓」,至少在光緒二十一年割臺以前,各姓早已組織「公號」參與輪值。
「著姓」的祭賽活動以三獻禮、神豬競賽為主體,各姓公號推選具家族背景的「代表」,在各庄各里派任「緣首」,透過向同姓宗親募款,承辦祭典,聯繫同姓宗親,到了日治時期,各姓公號從固定的會份,轉為同姓者皆可參加;各姓也因祭祖、祭神的需要,成立家班性質的禮生班,傳承三獻禮的儀式。從十大公號的「代表」身份來看,大都為家族中的耆老、地方的士紳,在十年輪值一次的祭典中,負責籌辦福仁宮開漳聖王的聖誕祭典、遶境和神豬競賽,他們了解各項傳統禮俗,善於向同姓宗親募款,規劃各項工作,並分配「緣首」執行,使得輪值圓滿的交接給下一姓,除了可以與他姓炫耀、比較之外,也展現了各姓宗親的虔誠信仰與籌辦能力,足見清末以來,各大家族所形成的地方社會脈絡,至今仍影響傳統的宗教活動。
與此同時,各庄村莊意識提升,分別於各庄廟效仿福仁宮的字姓輪值祭典,脫離福仁宮的祭祀圈,雖然使得福仁宮從原本大漢溪河東的公廟,縮小為大溪市區二里和鄰近四里半居民的信仰中心,然而各庄廟模仿福仁宮的祭賽模式、字姓輪值次序,可說於各庄再次演繹了大嵙崁街的各大姓氏影響力,也將字姓輪值和神豬競賽的習俗,流傳至大溪、復興區各庄,形成富有特色的地方性傳統。福仁宮十姓公號的「著姓」祭典,透過年復一年的輪值,將各姓氏和公號字樣懸掛於祭典中置明顯位置,表現清代以來大溪各大姓氏與家族的聲勢,仍活躍於當今大溪的地方社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福仁宮十姓輪值
34.鷹取田一郎,《臺灣列紳傳》(桃園:華夏書坊,據大正五年(1916)年版影印),頁104-105。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甲)》(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05),頁642。
35.〈大溪福仁宮決定建醮〉,《臺灣日日新報》,昭和二年(1927).4.17,4版。
36.鷹取田一郎,《臺灣列紳傳》,頁103。
37.黃希隆,《黃氏族譜》(新竹:黃氏祖廟,1925)。
38.2014/8/9訪問陳福昌先生。
39.2014/12/28訪問林志成先生。
吳振漢總編纂,《大溪鎮誌‧文教篇、人物篇》(桃園:桃園縣大溪鎮公所,2004),頁263、295-296。
40.2012/9/4訪問黃淑媛小姐。
吳振漢總編纂,《大溪鎮誌‧文教篇、人物篇》(桃園:桃園縣大溪鎮公所,2004),頁263、277-278。
41.江衍陞總編輯,《濟陽江氏鴻溪衍派─江士香公派下族譜》(桃園:祭祀公業江士香管理委員會,2011),頁223。
42.2016/3/6訪問李訓朝先生。
43. 2014/8/11訪問江支亭、江衍仁先生。
44.2012/12/8訪問大溪鎮簡姓宗親會禮生班簡勝斌先生。
45.2014/11/19訪問黃睿和先生。
46.2015/7/27訪問呂理殷先生。
47.簡瑞仁,《大溪鎮福仁宮簡介》(冊)(桃園:福仁宮管理委員會,1988),頁4。
48.訪問簡玉溪先生、簡瑞仁先生。
49.2013/2/21訪問大溪吳德坤先生。
50.陳建宏,〈公廟與地方社會-以大溪鎮普濟堂為例(1902-2001)〉(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頁70。
51.Sangren, P. Steven“A Chinese Marketing Community: An Historical Ethnography of Ta-ch'i Taiwan."Ph.D. thesis, Stanford University, 1980.p.270-271.